周培源
周培源简介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是中国著名的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父是清朝秀才,母亲冯瑛生有一子三女,周培源排行第二。
教育背景
周培源自1919年起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中等科,并在1924年该校高等科毕业后赴美国继续深造。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系学习,并于1926年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此后,他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并于1927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科研成就
在科研方面,周培源的主要贡献在于湍流理论和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的研究。他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并研究并初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中“坐标有关”的重要论点。此外,他还积极参与了三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并在全国政协的委托下,率队进行了大量和辛勤的考察工作。
教育事业
周培源在教育事业上也有卓越贡献。他曾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以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他在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力学学会中也担任过重要职务,对中国物理和力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社会活动
除了学术和教育领域的成就,周培源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是九三学社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他在国内外的不少朋友得知周培源全家要回国时,都劝他不要回国,但他坚持回到了清华大学工作。
逝世与纪念
周培源于1993年11月24日去世。他的故居位于宜兴市芳桥镇后村,被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培源故居坐北朝南,建于清末至民国初年,现有建筑三进,占地750多平方米。他的科学成就和精神遗产至今仍对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